首页 实时讯息

科技为笔 大地为卷——建安区中原种业创新示范园书写现代农业振兴答卷纪实

2025-07-10 10:36:00

在建安区中原种业创新示范园,一排排辣椒植株沿着田垄整齐排列。

仲夏头晌,日头刚冒红,位于建安区新元大道与张古路交叉口的中原种业创新示范园就热闹了起来。两排大棚顺着田埂铺开,远远瞅着像给地里盖了层亮闪闪的被子。掀开辣椒棚的门帘,一股子果香味儿直往鼻子里钻:嫩绿的螺丝椒吊在枝丫上,一串一串跟翡翠珠子似的;艳红的大炮椒胖乎乎的,藏在叶子底下,太阳一照,亮得跟玛瑙似的。棚里几个老乡正弯着腰给辣椒打杈,手指头轻轻一掐,多余的枝子就掉了,“这嫩枝子留着耗养分,得趁早收拾利索。”

这片园子自2023年落户在建安区的高标准农田里,就没闲着。咱农民常说“种地看天吃饭”,可这儿偏不——靠科技、靠新法子,把地里的活儿干得越来越明白,让城乡两头都沾了光。

一棚能顶两季收

科技让土地长出金疙瘩

“你瞅瞅这遮阳网,可不是瞎糊弄的。”技术管理员晁红凡手里扯着块网,一拉一放,棚里温度计的红针就慢慢往下掉,“能降个七八摄氏度,夏天再热,辣椒也能舒坦地长。”他扒开叶子,一串螺丝椒擦着他的手背滑下来,“这棚里的辣椒,比露地的早收俩月,到了夏天把这网子支上,还能多收俩月。你算算,一棚顶人家一棚半的收成,能不划算?”

这话不假。旁边的工人孙大哥蹲在垄沟边,手里捏着个辣椒来回瞅:“去年跟着园子试种的那品种,耐热、不爱生病,一亩地多收了千把斤。批发商直接到地头来拉,比自己跑市场卖,每斤能多赚一毛多钱。”园子里的品种都是精挑细选的,不光抗冻抗热,还能密着种,从根上就把效益提高了。

千样种子比着长

好品种能卖好价钱

“今年春季,园子里可热闹坏了——2400多个辣椒新品种往地里一栽,红的、绿的、长的、圆的,像给大地铺了层花毯子。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种粮大户都跑来看,蹲在地里挨个瞅、挨个尝,最后挑出那些好种、好吃、还好卖的。”河南鼎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双保蹲在地头,手里捻着几粒不同颜色的种子,“咱不光要育出好种子,还得教老乡咋种,成熟了还要帮着找销路,让好种子真能变成咱农民口袋里的钱。”

转过辣椒棚的拐角,就是西瓜地。500多个西瓜品种在这儿“打擂台”,眼下有6个品种已经成熟,比普通西瓜甜度要高,还不爱生病。“前几天摘的头茬,甜度高,超市老板抢着要。”河南鼎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鸣鹤用袖子擦了擦汗,怀里抱的西瓜圆滚滚的,沾着新鲜的泥点儿。

地里活儿连着家

老乡的腰包鼓起来

园子里不光有大棚,外面种的菜也长得旺,跟棚里的辣椒、西瓜凑成了“四季都有鲜菜”的热闹劲儿。这些菜从下种到收,园子里都管着,城里人的菜篮子新鲜了,老乡的钱袋子也跟着鼓了。“我们目前拥有38人的科研团队,每年科研投入约3000万元,培育新品种组合约3万个。科研团队不懈努力,正在为建安区高质量发展和许昌市种业长廊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董双保坚定地说。

自2023年落户建安区以来,中原种业创新示范园项目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农户提供优质种子和科学种植技术指导服务,还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收农产品,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就地转化和优良品种的就地推广。园子每年能让周边2万多人次来务工,“企业+农户”的法子,让家家户户年均多赚2万多元。

日子还要往前奔

种子里藏着新盼头

“陈曹乡将以辖区内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园区为依托,继续支持中原种业创新示范园发展。接下来,我们将加快落实中原种业科技创新园区种子智能化加工包装项目的落地投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种子‘芯’优化我乡农业种植结构,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带动更多群众通过科学种植实现增收致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陈曹乡乡长张志华满怀信心地表示。

正说着,一辆拉辣椒的货车“突突”地驶出园子,车斗里的红辣椒堆成了小山。后视镜里,银闪闪的大棚在日头下亮得晃眼。埂子上,几个老乡正围着技术员,学用手机查土壤干湿,笑声顺着风飘得老远。在这儿,科技的种子已经扎进了泥土,正悄悄长出乡村振兴的新盼头。





编辑/郭彩霞

责编/李晓宇

审核/张江岭 李敏

监制/张向朝

来源/许昌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