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走进独角兽】 一枚芯片撬动百亿市场 记者探访种子独角兽企业冷芯科技车间

2025-08-10 10:28:00

8月6日,位于浑南区的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冷芯科技)千级洁净车间内蓝光微闪。董事长助理吴佩伦指尖轻点,一枚大小不到硬币十分之一的芯片被置于显微镜下。“通电瞬间,上下表面温差超100摄氏度——这就是给光通信芯片‘装空调’的核心。”他话音未落,生产线上激光切割机正以0.001毫米精度雕琢热电晶粒,如同在发丝上刻字。

作为辽宁今年唯一的“种子独角兽”,冷芯科技的车间里跳动着国产替代的强劲脉搏。“年初拿下客户百万级订单只是起点,”吴佩伦指向封装线上鱼贯而出的微型控温芯片(Micro-TEC),“它们即将装入5G光模块,在‘东数西算’工程的经脉中守护数据传输的精确温度。”

3个月完成从选址到投产

冷芯科技的基因里刻着科研转化的烙印。2021年9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创始团队将十余年攻关的高性能热电材料及半导体控温芯片技术作价入股,在沈阳成果转化政策助推下,仅用3个月便完成从选址到投产。

“全链条自主可控是生命线。”吴佩伦拿起一片Micro-TEC芯片解释其“中国心”——金属硫化物与低维碳复合材料的专利配方,解决了脆性材料精密加工的世界难题;自主研发的热压键合设备让界面热阻降低40%,制冷响应速度跃居国际前列。如今月产能突破30万片,产品良率达国际顶尖水平。

“国产替代是场马拉松”

“国产替代是场马拉松。”吴佩伦回忆,从最初几个样件测试,到数百次工艺调整后通过严苛验厂,冷芯科技用三年撕开外资垄断的铁幕。

此前,高端Micro-TEC芯片市场90%被美日企业垄断,国内厂商大多止步于消费级产品。而冷芯科技的突破在于将芯片尺寸压缩至毫米级,精度达微米量级,温度控制精度优于0.1℃。这微小数字背后,是激光器波长漂移减少80%的质变,让5G光模块在高温环境下依然稳定输出。

资本活水浇灌“硬科技”

生产线末端,新投产的飞秒激光微纳加工系统正高速运转。这台斥资百万的设备,源自冷芯科技去年超5000万元的融资。“政府基金与头部创投的加持,让我们敢啃‘硬骨头’。”吴佩伦透露,盛京金控、辽宁基金、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国家队”和地方资本相继注资,烽火创投等产业资本更带来战略协同。

资本助力下,冷芯科技的战场从光通信扩展至智能驾驶与生物医疗。在激光雷达领域,其芯片保障“汽车之眼”在-40℃至85℃极端环境精准感知;在PCR核酸检测仪中,则为生物样本提供合适的温度环境。

为“东数西算”工程赋能

“人工智能与超算爆发,每秒百万亿次传输都需光模块稳定护航。”吴佩伦展望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眼中透出笃定。他展示最新战果:与某头部客户签署800G光模块联合开发协议,这将是国产Micro-TEC芯片攀登的新高峰。

车间走廊的墙上,“科技兴企,产业报国”八个字熠熠生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冷芯科技联合创始人孙东明曾在此誓言:“要让中国温控芯片遨游星河。”2022年,冷芯科技芯片已搭载火箭完成极端环境验证,如今在突破百亿级的基础上,更向着千亿级温控市场进发。

离厂区时,吴佩伦赠予记者一枚Micro-TEC芯片。它静卧掌心,却蕴藏着一个产业的破冰之力——在这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沃土上,一颗打破封锁的“冷芯”,正澎湃跳动。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黄超

编辑:赫明

责任编辑:王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