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首席评论员 静伟
美团我所欲也,京东亦我所欲也,在我看来,这两个已经深入我们生活场景的电商平台,都对我们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已经成为了我们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虽然郭德纲说过:“只有同行之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但在商业竞争中,并非只有零和博弈,亦存互惠共赢之道。所以,对于这次京东美团的近期的“口水战”,我有“以为然”的地方,但也有更多的“不以为然”。

丑话说前头,那就先说说“不以为然”。我们之所以将这场京东美团之战称为“口水战”,因为更多看到的是道德攻讦,而无太多法律实据,亦不合商业伦理。所以在这两个外卖平台的论战中,我们最要警惕的,就是别让道德的“口水”,溅脏商业的“餐盒”。
知名评论人佘宗明就此事撰文《美团是冰,京东是火》,我觉得分析概括的很好:冰对应着冷静,火对应着热情,两个平台都是“创始人气质决定了企业气质”。这两家互联网巨头身上有着高度丰富性,不能用单一的“冰”或“火”标签去概括,只是说它们在市场理性和道德激情上各擅胜场。在社会太躁动时,我们或许需要“冰”来让我们没那么上头;在社会太冷峻时,我们兴许也需要“火”来让我们多点儿温热。
所以这场外卖平台大战背后,没有善恶,只有模式,两家都是从各自的企业理念和现实情况考虑,选择了自己认为合适的经营模式。京东主打全职骑手的宣传,以“五险一金”为卖点,试图在现有京东达达130万众包骑手之外,新构建一批配送队伍。在京东率先打出“社保”牌之后,美团也同日宣布了社保进展,强调已在人社部的指导下,给骑手缴纳工伤险,并正在试点全国范围内的骑手养老保险缴纳体系。
但在社保这张牌上,需要考虑到的是,灵活用工群体的规模极其庞大,全国骑手数量超过千万人,比如京东的达达就有超过130万骑手。但京东的全职骑手数量,官方公布是1万名,未来计划扩展到5万人。而在美团平台上,2023年就有745万骑手获得收入,按照官方计划,未来骑手社保应该会覆盖百万骑手。所以,一边是企业负担个人缴费,一边是覆盖更多群体,骑手社保其实没有优劣之分,没有必要作为道德武器。像这种大型外卖平台的社保问题,可以循序渐进,但不宜勉为其难;可以作为一个企业和骑手的可选项,但不必非要急着做成必答题。要符合商业逻辑,而不能变成道德攻击。
关于平台“二选一”条款引发的“口水战”,也有些无的放矢。一方面,骑手本身具备自主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即便一家平台对旗下骑手有相关限制,其他平台依然可以凭借自身优势从市场招募人才,而不是期待坐享他人多年积累的人力资源。更何况,美团已明确否认存在“二选一”条款,强调根本没有企业有能力、有动机对庞大的骑手群体实施“二选一”。在这种情况下,京东的指责必须要有确凿的证据支撑,不能用“某平台”这样模糊的表述来试图规避自身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
接下来说说我“以为然”的,那就是这样的争论也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在这样的争论中,双方企业都会更多地看见骑手的利益。与此同时,双方都要把对方当成镜子,从争论中更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不是把自己当成照妖镜,拼命去丑化和妖魔化对方。于丹有一句话我觉得还是满有道理的:“竞争,其实是一种友谊,在对手的帮助下提高你的聪明度。”
尽管双方在企业发展道路上存在差异,但在商业领域,必然存在着共同的商道准则。道不同,亦可与谋,双方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发挥优势,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推动外卖行业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道德口水战中,消耗彼此的精力与资源,也影响双方的声誉和形象。
在这场商业文明的进阶赛中,我们需要少些道德绑架,多些制度建构;少些口水攻讦,多些创新探索。须知,企业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击垮对手,而在于通过持续创造社会价值获得永续发展。冰与火亦可相融,关键在于,把握自己的度,守好各自的界。
封面图片由豆包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