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古埃及大展落幕,博物馆夜游凭什么火出圈?

2025-08-17 22:22:00

持续13个月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于8月17日24时正式落下帷幕,参观人数超过277万人次,展览总营收超7.6亿元。上海博物馆以连续开放168小时的“博物馆不眠夜”活动,为博物馆夜展“卷”出了新纪录。

追溯全球博物馆“夜游”的发展脉络,其模式最早可追溯至1997年。那年,德国柏林博物馆首次尝试将开放时间延长至深夜,开启了博物馆打破日间运营局限的探索;2015年,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进一步创新,推出“恐龙陪睡”项目,邀请游客在悬挂着126岁蓝鲸骨骼标本的大厅内夜宿,将“延长开放”升级为“沉浸式体验”。

博物馆夜游模式的兴起,源于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的双重驱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公众白天受工作与学习压力所限,对夜间文化消费的需求持续激增。据网络旅行平台数据显示,“夜游族”中30岁以下用户占比最高,达27.1%;18时至22时因契合多数年轻群体的空闲时段,成为夜间经济的“黄金4小时”,为博物馆夜游提供了庞大的潜在客群。

从技术层面看,数字技术与光影艺术的进步,彻底革新了博物馆的呈现方式,为夜游体验增添了光彩。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通过夜间5D沉浸空间、3D水幕秀,打造出“灯在景中生,人在灯中游”的视觉盛宴;河南博物院“豫见・国宝奇妙夜”推出的《唐宫夜宴》数字演出,通过XR技术再现了“洛河夜色”的繁华。这些技术应用不仅提升了参观趣味性,更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形成持续的“打卡效应”。

对文旅产业而言,“卷时长”并非核心,更需在创意与生态上突破。对文化场馆来说,夜游不仅要做到硬件配套到位,更重要的是为夜场配置专属创意。比如加拿大历史博物馆在夏季每晚举办的“博物馆之夜”,开放了室外展区,让观众在看展的同时,参与上千人共同体验的“人文灯光秀”。

从行业生态而言,博物馆夜游的实践也印证了:文化机构需从“资源供给者”向“体验设计者”转型——只有设计可参与的产品,才能提升夜游沉浸感。

博物馆夜游的兴起,本质是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度对话。全球范围内的成功案例表明,通过创新供给激活消费需求,能够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未来,随着元宇宙、AI等技术的持续渗透,博物馆夜游将真正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代生活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文化纽带。

原标题:《微言 | 古埃及大展落幕,博物馆夜游凭什么火出圈?》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题图来源:上海博物馆官方微信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布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