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新突破!肝吸虫病能用核酸试剂检测了

2025-07-12 03:12:00

7月9日下午

“华支睾吸虫核酸试剂盒”成果转化

签约仪式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举行

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肝吸虫病在广西等我国南方地区较流行,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患者如未得到规范治疗,可能会患上胆管炎等疾病,严重的或发展成胆管癌或者肝癌,严重威胁群众健康。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检验科主任、华支睾吸虫核酸试剂盒研究项目的负责人王东介绍,过去,肝吸虫病传统的检测方法一是通过显微镜在粪便样本中寻找虫卵,这需要人工辨认肝吸虫的虫卵,该方法耗时耗力,漏检率高;二是通过检测血液中是否含有肝吸虫相关抗体来辅助诊断肝吸虫感染,但该检测方式容易出现假阳性并引发误诊,从而造成防控资源浪费。

此次成功研制的核酸试剂敏感度高、特异性强,能够显著提升早期感染的检出率。实验数据显示,使用该试剂从患者粪便中检出肝吸虫的准确率可超过90%,并实现自动化快速出结果,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广西肝吸虫抗体阳性率呈现男性主导、壮族高发、食鱼生驱动几大特征,且近年感染率持续上升。文献报道广西的肝吸虫抗体阳性率大约为20%-30%,有食鱼生习惯地区感染率更高。

肝吸虫:

美食背后的隐形杀手


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是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系统所引起的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人们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的、含有肝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感染肝吸虫后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等到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时,病情往往已经较为严重。


一旦确诊为肝吸虫感染,应及时进行治疗。目前,吡喹酮是治疗肝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如果患者出现了虫体堵塞了胆管,引起胆道梗阻、胆源性胰腺炎等情况,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食用鱼生后

切勿自行服用药物“杀虫”


医生指出,鱼生可能携带肝吸虫、异尖线虫等寄生虫,盲目服用驱虫药(如阿苯达唑、吡喹酮)不仅无法精准杀虫,还可能引发药物副作用,如肝损伤或胃肠道不适。不同寄生虫需特定药物治疗,自行用药易导致剂量错误或掩盖感染症状,延误正规诊疗。若食用后出现腹痛、腹泻或发热,应及时就医检查,而非依赖所谓的“预防性服药”。


此外,蘸醋、芥末或白酒均无法有效杀灭寄生虫。常吃鱼生者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进行寄生虫感染筛查。安全饮食+医学诊断才是健康保障,切勿冒险自行用药。


避免“虫从口入”

应该记住以下几点:


1. 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淡水虾:食用生鱼片、鱼生粥感染肝吸虫风险较高,淡水鱼虾需100℃以上高温加热,彻底灭活囊蚴后食用。


2. 生熟分开:切生鱼的刀具和案板要与处理熟食的严格分开使用,防止生鱼上肝吸虫的囊蚴污染熟食,引起交叉污染。


3. 高危人群半年查:常吃鱼生、生腌及沙拉的人,建议每半年检测一次粪便虫卵。

来源 | 综合广西云-广西日报、广西健康管理中心

编辑:杨方春

校对:汪峰屹

责编:罗宁

值班编审:李斯维

关注最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