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多见在年轻人身上。你们见过,这种即兴畅快的旅行发生在年过七旬农村老太太身上的嘛?今年五一,即墨前海东村的纪老太,就因为在镇上赶大集时候买了顶帽子,开启了她一生向往的“首都之旅”。而对于她的孙女李女士而言,则是实现了她儿时“一定带奶奶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承诺。

缘起丨一顶帽子激活孙女源动力
今年4月23日,即墨皋虞大集。家住前海东村现年72岁的纪老太花20元买了顶新帽子,刚从大集回来,就喜滋滋地来到因发烧回家吃药的孙女李女士跟前“显摆”:“怎么样,这帽子好看吧?戴着下地干活也不热,也不耽误戴口罩。你拍照好看,回头我换身好衣裳,你找个好地场给我拍几张。”

“当时我也没想好带奶奶去哪儿拍照,感冒脑子还晕晕乎乎的。”李女士回忆,当天到了晚上,她想起了从小就在奶奶面前“夸下的那句海口”——长大了一定带奶奶去趟北京、登上天安门城楼。“既然奶奶说找个好地场拍照,那就选北京天安门吧!”李女士本身也是个想做就做率性而为的人,定了目标就开始一通忙活。拍板了目的地,李女士自己却心里没底儿犯了难——自己从没去过北京,又何况是五一假期到处都是人从众的时候。
从没去过怎么办?问去过的人!
两眼一抹黑怎么办?到网上查!
抢不到票怎么办?点灯拔蜡守着硬抢!
就这样,小李为了奶奶的愿望、自己儿时的承诺开足了马力。
出发丨奶奶问孙女是不是没醒酒
李女士问了三个亲朋好友,网上扒拉了三天的资料,初定了自己北京游的几个目的地:天安门广场一定是要去的,早上升国旗不做强求毕竟奶奶年龄摆在这儿;天安门广场去了,那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城楼这些都是要去的(这里她听从了青岛市区朋友的建议报了北京当地一日游);天坛祈年殿兆头好,得去;颐和园泛舟,得去;故宫人抢票人太多,随缘;北京特色美食什么北京烤鸭、铜锅涮肉、老北京爆肚、北京糖葫芦啥的统统安排上,得吃……

于是,三易酒店、六易往返车程、连续几天几夜守点抢票,李女士终于把自己跟奶奶的行程、住宿、往来高铁票在4月29日前全部搞定。这个过程中,小李干了一件绝的——去北京的事儿跟奶奶只字没提。
“5月1日当天我闺蜜结婚我去当伴娘,又是跟着喝酒又是来回帮忙一直忙到晚上9点半回家。”小李想起临出发前一晚到现在憋不住笑,“我敲开奶奶的门,喊了一嗓子‘奶奶,明天早晨5:50到俺家喊俺起来上坡(到地里干农活)!千万记得5:50之前昂,别晚了!’”。
5月2日一早,纪老太听从孙女之言,穿了一身下地干活的农装5:40准时敲开了孙女的门。李女士一见急了:“赶紧回家换身衣裳,再带一套换洗的衣裳,我要带你去北京。5:50网约车就到家门口了。”
纪老太听了半信半疑,就这么换了衣服、戴上那顶皋虞大集上买来的新帽子,看着自己孙女把自己衣服塞进行李箱,上了网约车上还不停问:“你是不是昨天当伴娘喝多酒喝糊涂了?是不是到现在还没醒酒(说胡话)?”直到到了青岛火车北站,吃上孙女给买的肯德基,纪老太认真看了车票,这才换了一个新话题——养了二三十年鸡,第一次吃上肯德基。
游览丨日行步数2万+,折叠马扎立大功
此行首都之旅,李女士听从了她朋友的两点建议:第一,进景点不要带包,连水壶都不要带(因为零食、水、饮料随处可买),一旦带了就要排队安检。老人可以走便捷绿色通道,她就得乖乖排长队太耽误时间。第二,备一个便携马扎。“我买的是那种折叠起来跟笔袋大小差不多那种,携带方便,奶奶走累了随时随地可以休息。”

李女士说去北京火车上出了个小插曲,因为还有些头晕眼花,把手机电子车票奶奶的车厢+自己的座位看到一起了,以至于刚开始让奶奶坐错了位置,还好两人车厢紧挨着及时发现没给别人增添什么麻烦。从那儿以后,她就跟奶奶寸步不离。
从5月2日开始,纪老太跟孙女李女士就开始了首都之行。用纪老太的话说整得跟急行军似的。2日初达北京还好点,只去了天坛,晚上在入住酒店附近转了转吃了点北京小吃。3日至4日,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行程——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颐和园、纪晓岚故居、中关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等。晚上俩人则是抽时间圆了另一个梦——到北京听京戏。

打卡天安门,登上城门楼
“每天走路2万步以上,折叠马扎真是立了大功。”纪老太感慨,“孩子小时候也总是吹牛说自己将来考清华、考北大,这把倒好,领着我一块儿上清华北大来了。”
圆梦丨登上天安门城楼的老太太
对于这对祖孙二人来说,最激动、最难忘的是2日当天。
“虽然现在交通发达了,但是对于从小到大再到老一直生活在海边农村的奶奶来说,能来到天安门前拍张照片真是太不容易了。”小李说,老人也没什么华丽辞藻,反反复复念叨几句话——真好真好、终于看到真的了、俺有个孝顺孙女。在过通道、登城楼路上,纪老太摇动手中小国旗,用从孙女这里学到的手势,不停对镜头比心、比V,高兴劲儿与满足感眉目可见。“登上天安门城楼对老人来说纪念意义非凡。”李女士说。

而在颐和园,让纪老太记忆深刻的是三件事:碰见一身皇袍戏装的外国人、三名“小燕子”、颐和园上泛舟。“家里也有渔船,坐游船跟做渔船差别实在太大了。”纪老太感慨。
心愿丨想5·20让奶奶看到这些记录
其实不光纪老太高兴,李女士也是激动不已,毕竟她也是第一次到首都,这趟北京之行同时既满足了奶奶的心愿,也圆了她儿时许诺。

李女士带着奶奶打卡天坛
“我剪了几个短视频,发在自己抖音号、微信视频号上。”剪视频时李女士不停掉眼泪,“奶奶太不容易了,关键奶奶性格很好,是种不‘扫兴’的性格,除了不吃香菜,你带她吃什么她都开开心心,你带她去哪儿玩她都乐乐呵呵。”
这一趟,李女士看到像她这样孙辈陪祖辈出来的并不在少数,也更肯定了自己的这次决定:“我们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对组合。”

采访到了最后,李女士提到,这次陪奶奶说走就走,基础是源于自己攒了一年多的工资。“本来想给奶奶买个礼物,但现在看来,当初的‘圆梦’这个选择最好。”她提到,想让自己奶奶在5月20日看到自己做的这些努力,“5·20,想让奶奶知道我爱她”。
微记录丨北京好心人与酒店机器人
首次首都之旅,纪老太跟李女士有几个片段记忆犹新。她俩要感谢北京的好心人:一位是5月4日两人坐地铁4号线去往颐和园路上,在角门西一位抱孩子的女士起身为老人让了座。纪老太回忆:“她本身自己抱着孩子,但看我们来自外地、看我年纪大,还是把座让给我。”一位是在毛主席纪念堂里的武警官兵。李女士说:“当时他看出奶奶行动不便,主动向前疏导周边人流分流,然后让老人靠近观看,让我在外侧扶着。”

颐和园偶遇“小燕子”
另一个片段李女士用手机记录了下来——纪老太酒店偶遇机器人。当时,最让纪老太纳闷的是机器人怎么能找到她们的房间。听孙女解释一番后,老人逐渐适应了跟机器人通话,最后还礼貌地把机器人送出门,感慨了一句“它还挺本事来,自己坐电梯去了”。
(半岛全媒体记者 吕军 陈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