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的瑶池公园草木葱郁,湖水如碧,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休闲游玩。新华社发

演员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的油菜花海中表演节目。新华社发

游客在云南大理洱海生态廊道骑行。新华社发

供电公司的工人在河北沧州南排河镇一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场巡检。新华社发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随着最后一片草方格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铺设完成,一条长达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锁边林草带实现全线闭合;在西藏林芝,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江水奔涌穿越落差2230米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未来清洁电力将输送全国;在广东江门,依托镇海湾优越的资源禀赋,新营造红树林230公顷、修复38公顷,构筑30公里长的红树林景观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20年前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两山”理念,已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指引着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从一村之变到全国实践,20年来,“两山”理念从浙北山村的点点星火,成为照亮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灯塔。广袤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绿色之路,正在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延展。
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废弃矿坑变身时尚露营地,水泥厂旧址上建起了图书馆,垃圾房成了年轻人的小酒馆……20年来,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安吉余村环境焕新、产业升级,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百万增长到22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不足万元跃升至7.4万元。
回望历史,这一理念的提出,绝非偶然。
21世纪之初的浙江,以“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创造了经济奇迹,却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开山炸石的炮声比鸡鸣更早,拖拉机轰鸣着碾过泥泞,“石头经济”鼓了钱袋,却秃了青山、黑了绿水。
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还是另辟新路?“两山”理念,为面临转型发展的余村走一条怎样的路“一锤定音”。自此,余村开始全力推进绿色转型,走出一条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发展新路。
余村之变折射出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源于这个小山村的思想星火,逐渐成为全国各地的磅礴实践。“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相继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打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本质,在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林震说,“两山”理念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积极回应,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数据见证变迁:与10年前相比,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6%,重污染天数减少92%;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从64.1%提高到90.4%;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妥善保护。
清朗的天、清冽的水、清秀的山,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全国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
优良天数290天——2024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交出亮眼答卷。与2013年相比,优良天数增加了114天,壁纸蓝、漫画云、灿烂星空、绝美朝霞,经常出现在市民的“朋友圈”。
从河西走廊向南举目远眺,洁白的冰川、苍翠的松柏、广袤的草原尽收眼底,绵延的祁连山脉尽显巍峨。
近年来,甘肃不断强化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生态保护等工作,稳步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数据显示,祁连山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呈现恢复性增长,不同种类和数量的野生动物种群频现。
…………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20年来,“两山”理念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山川江河面貌一新。放眼广袤山乡,丛林掩映、满目锦绣;驻足繁华都市,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百姓尽享自然之美与生活之乐。
逐绿而行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绿浪无垠,牛羊成群。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辽阔草原上,曾经“靠天吃饭”的畜牧业有了新变化。
“能拿到全国第一张‘草票’,我非常荣幸。”家住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牧民呼和兴奋地说,去年12月,他家5000亩草场成为“草票”试点区域。这大半年来,他已经亲身体验到不少好处。
按照“草票”制度设计,呼和将5000亩草场经营权流转给当地国企,企业通过统筹规划、规模养殖、品牌打造等,实现草场的现代化运营,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提高畜牧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我不仅能收到草场流转租金、人工劳务费,还能获得‘草票’增值分红。而我要做的,就是按照公司养殖标准,选用优良品种,以草定畜、科学精养。”呼和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精养的“达茂草原羊”有地理标志加持,市场价比普通羊肉高,养的羊少了,收入反而增加;草原生态也更好,能带来更长远的综合收益。
握着手里的“草票”,呼和笑着说:“草原生态越来越好,咱牧民的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
不砍树也能致富,好空气也能卖钱。在福建省三明市,林票、林业碳票是两张家喻户晓的票据。
2019年,三明率先启动林票制度改革试点,由国有林场与村集体共同出资造林或合作经营现有森林,双方按投资份额制发林票,着力破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地碎片化、经营效益低、林业融资难的问题,助力林农增收、林业增效。
三明沙县区夏茂镇梨树村村民洪集体说:“以前,我们大多要贷款植树造林,林子管养开销不说,数十年的生长周期让我们承担了很大的还款压力。如今,林地不用亲自管,该得的收益一点也没少,人人都盼林子好!”
2021年5月,三明还创新林业碳票计量方法,发行全国首张林业碳票,实现了“空气卖钱”。
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资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李维明看来,“两山”理念道破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二者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通过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发展路径,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年来,各地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探索形成了“护绿换金”“聚绿成金”“借绿生金”等方法路径,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论英雄,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广应用节能降碳技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推动中国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2年以来,中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1%的经济增长。数据显示,“十四五”前四年,单位GDP能源消耗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了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欧盟2024年碳排放总量的50%。
驭“风”而上、逐“光”而行、“零”碳托举、“氢”装上阵……在我国重要能源基地鄂尔多斯,一个个新能源产业集群在加速形成。
目前,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截至今年5月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0.9亿千瓦,比“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翻了一番多,现在全国每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不仅如此,以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和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我国新的出口增长点,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居全球首位。我国向全球提供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绿色低碳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在语文课讲古树诗词、道德与法治课学环保法规、地理课分析蜀道生态……在四川省剑阁县,全县12510棵古树转化为中小学生的教学资源,学生们在测量古树年轮、制作植物标本等活动中,深化对“绿水青山”的理解,保护意识“种”进心里。
在家实行垃圾分类、出行乘坐公共交通、购物使用自备布袋……越来越多的人坚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增强。
8月的丹江口水库,大坝巍峨,湖水清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多年来,包括志愿者在内的广大干部群众携手积极参与治水护水工作,让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
64岁的蒋德新曾是一名渔民,当地实施退捕后,他成了一名清漂志愿者。“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称赞‘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这是对志愿者工作的最大肯定。我们信心更足、动力更强了,定会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他说。
一个多月前,一封回信让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村民激动不已。
“得知这几年村里又有新变化,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为你们高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信里表达了“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的殷切希望。
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说:“我们还要多种树,并与专家一起探索延长桃花花期,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自2016年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后,李玉花一直在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山护林。“以前有很多外地外村的老乡来挖药材。通过这几年的宣传,再没有发现挖野生药材的老乡了。”她说,现在林木一年比一年茂密,江水越来越清澈,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
如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化身为“民间河长”“生态卫士”。截至目前,全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有大约30万支,志愿者人数超过3500万,实施了151万多个项目活动,成为传播绿色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是久久为功的事情,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如今,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生态文明主旋律更加响亮。
(本报记者 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