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信促治 以诚营商
□孙连宇
近日,沈阳市数据局信用中心收到一家玻璃有限公司的感谢信,该公司因在信用中国(辽宁沈阳)网站上有行政处罚信息影响签约,遂与市信用中心协调,多方努力下有效解决了信用修复难题,顺利完成重要合同签署,因此致谢。
这不是个案。去年,沈北新区某企业负责人对“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点赞。这是沈阳在信用制度、监管模式、场景应用等关键环节出台的创新改革举措之一。
今年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拓展“信用+”应用场景,积极推动企业信用修复,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多机会。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要立规矩,又要讲温度;既要依靠制度刚性规范、明晰诚信与失信边界,又要重视文化柔性影响,为一些曾经因轻微失信行为而受影响的经营主体提供重回正轨的机会,方能取得实效。
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沈阳市社会信用条例》、全国首创《沈阳市街道和乡镇政务诚信评价指标与规范》等,沈阳从法治建设层面让失信主体明白,信用“污点”是有机会修复的。更值得点赞的是,沈阳信用修复工作已打破信息壁垒,疏通省级端口,实现信用修复协同联动,便于信用修复工作沟通与衔接,同时“信用中国”网站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信用修复数据共享、结果互通互认。这充分证明,沈阳信用治理体系正在不断由“夯基垒台”向“系统集成”深入发展,这既是对“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有力落实,也是以“信”赋能、优化营商环境的有效创新。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我们还应该将信用理念深度融入政府治理、市场运行和社会服务,大力开展“信用+”应用场景建设,以此为切入点,推进其在市场监管、投资融资、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等各类场域的深度应用,将信用体系的理论优势切实转化为营商环境的现实胜势,从而助推沈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沈阳日报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