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血液透析中心

通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血液透析中心护士操作血液透析仪器
健康是民生之需。
近年来,呼和浩特锚定“健康首府”目标,积极推动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牵引,聚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医保惠民提效扩面、基层医疗服务提档升级,推动首府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家门口”的“健康红利”。
●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
“环境干净整洁,医护人员专业、细致,社区医院和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立了医联体,享受的医疗资源都一样,来这儿治疗心里很踏实。”在回民区通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血液透析中心接受透析治疗的陈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每周要做3次透析,到三甲医院挂号、排队要用很多时间,现在“家门口”就可以进行透析治疗了,极为方便。
“现在患者在联合血液透析中心透析的医保报销比例是96%,而且挂号免费,患者电话预约或现场预约即可。”通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石俊利说。
该联合血液透析中心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开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血液透析中心,也是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通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生动实践。
“目前,联合血液透析中心有30多位医护人员,包括附院派驻的两名主任医师和13名护士,所有操作标准都与三甲医院同步。自今年3月份正式启动以来,已接收患者84人。”石俊利介绍,“通过专家门诊、专家带教、互联网远程会诊、电子病历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技术持续优化,向三甲医院看齐,每周一次参加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讲座、考核和技术比赛,中心医护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不断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在为百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聚焦群众“看好病”需求,呼和浩特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以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引擎,借力“京蒙协作”引入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推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市第一医院等医院提能增效,一批高水平医疗机构落地生根,疑难重症诊疗能力显著增强,“大病不出区”的愿景逐步成为现实。
点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微信预约挂号菜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合作专科门诊”被单独列出,专家出诊信息一目了然,群众可根据需求选择北京专家挂号看病,在“家门口”享受首都优质医疗资源。“为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我们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携手打造了‘3+N’合作框架,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派遣专家常驻消化内科、普外科与泌尿外科3个科室,与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平台科室开展合作,并与骨科、胸外科等科室进行短期合作。一年来,累计派驻专家近50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余项,医疗效率显著提升。下一步,医院将不断扩大短派专家范围,通过开展医疗轮值,让我们的医护人员以团队形式派驻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同时,继续深化专科医联体与专科联盟建设,让自治区级专科联盟覆盖所有盟市。”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合作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海悦介绍。
与此同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通过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至基层。“目前医疗集团有50家成员单位,通过专家下沉、技术帮扶、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方式,全面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工作。”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社会工作部分级诊疗科副科长闫志刚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探讨患者病情

金桥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开展病例讨论会
●医保改革释放惠民红利
“现在异地就医备案用手机在线上就能办,结算时刷电子医保码直接报销,而且备案还是长期有效的!”在呼和浩特市中医蒙医医院门诊大厅,前来复查的李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就医新体验。作为长期在异地工作的参保人员,李先生的感慨折射出呼和浩特深化医保改革带来的民生温度。记者近日走访发现,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异地就医便捷化等政策落地见效,群众就医的“便利账”和“经济账”正在发生可喜变化。
如今,呼和浩特通过政策优化和技术赋能,打通了异地就医的“最后一公里”。据呼和浩特中医蒙医医院医保科主任苏杉介绍,该院已被纳入异地就医结算定点范围,患者无需备案即可在自治区内异地门诊、购药直接结算。这一变化得益于呼和浩特推广的“线上+线下”多渠道备案模式以及电子医保码的全面应用,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乙类药品和检查的自付比例从0.17降到0.11,相当于每花100元即可少自费6元。”苏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改革后检查检验费用整体下降15%,心脏支架等耗材通过集中议价采购成本降低10%—15%,这些降价直接转化为患者医疗支出的‘减法’。”
据悉,呼和浩特市中医蒙医医院正加快推进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致力于扩大病种覆盖范围,细化病种分组,提高支付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下一步将拓展“互联网+医保”应用场景,计划开展远程医疗、线上问诊等新功能,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让群众享受更多改革红利。
围绕“看得起病”难题,呼和浩特医保改革持续释放民生温度。全市实现基本医保市级统筹,住院报销比例稳步提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保障范围扩大,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累计减轻群众负担超10亿元。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一网通办”“互联网+医保”服务全域覆盖,群众就医报销更便捷、更省心。
近年来,呼和浩特医药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药品耗材集采实现“提质扩面”,启动市级药采中心,推动集采向民营机构、基层单位和零售药店延伸,636家药店上架集采药品。年度节约资金12.98亿元,累计减轻群众负担29.78亿元。同步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动态调整984项收费标准,通过“有升有降”实现调价总量2.1亿元,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32%,就医费用结构持续优化。
同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释放惠民红利。全市161家医疗机构实施DIP付费改革后,职工和居民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下降4.97%、4.75%,平均住院日缩短9.5%、6.17%。创新开展基层病种和中医优势病种付费,推进县域医共体打包付费,103家药店开通医保线上支付,构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就医新格局。
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医疗保障局将持续发力推进医疗保障领域改革。完善DIP五维一体系统建设,推进三结算改革,提升DIP智能监管能力,积极探索全流程数据公布、使用、赋能新机制,坚持四个不限(不限发布频次、内容、主体、形式),推动医保治理体系向循证决策、精细服务迈进。持续推进集采药品“三进”行动,扩围提质动态更新目录,扩大“三进”药品目录覆盖面,优化药品结构,并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监测采购进度、药品供应、使用情况,确保政策执行到位,提升群众医疗健康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陈俊龙在昭乌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儿童诊疗
●基层医疗服务提档升级
早上9时许,金桥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门前已排起了长队。“听说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中西医结合科的王永胜医生又来坐诊,我专门赶了过来。上次经王医生针灸治疗后,困扰我许久的手臂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我得抓住机会再做一次针灸调理。”正在排队等候的居民樊女士说。
据了解,自深化医联体合作以来,金桥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起常态化专家坐诊机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等上级医院的专家,每周都会在固定时间到此坐诊。
得益于医联体医院专家共同协作,上月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好辖区1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在基层首诊,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病情评估并转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患者病情平稳后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治疗,真正实现“基层首诊—精准转诊—社区康复”的分级诊疗模式。
在借力上级医疗资源的同时,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医疗建设同步推进。“把患者的症状描述和化验结果输入系统,仅仅数秒,DeepSeek就会给出一份详细全面的诊断建议报告、治疗建议及个性化用药方案。”金桥开发区社区卫生中心孙要强医生告诉记者。
作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赛罕区昭乌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样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我家孩子被狗咬伤了,听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犬伤处置门诊,我们就直接过来了。医生很快处理好伤口,并为孩子注射了狂犬疫苗。”正在陪孩子留观的居民包先生说。
据赛罕区昭乌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巧兰介绍,为方便犬伤患者及时、就近、规范化诊治,昭乌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批准,于今年2月17日正式开设犬伤处置门诊,为患者提供伤口处置、疫苗接种等服务。
在医联体合作方面,赛罕区昭乌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有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和浩特市中医蒙医医院、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的专家定期坐诊。此外,该中心还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定期选派医护人员到医联体合作单位培训学习。“目前,中心有3名医护人员正在参加培训,学习内容包括中医护理技术、心电图等。由于辖区儿童较多,去年我们专门派1名医生到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学习了一年。”王巧兰介绍。
着眼“方便看病”诉求,呼和浩特的基层医疗网底越织越密。通过“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机制引才留才,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精准对接重点人群。医联体建设与远程医疗深度融合,三甲医院专家“云端”下沉,基层首诊率大幅提升,“小病在社区、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从医疗资源“强起来”到医保服务“暖起来”,从基层网底“实起来”到群众获得感“厚起来”,呼和浩特医疗服务正以改革的深度托举民生的温度,书写守护人民健康的时代答卷。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梁婧姝 实习记者 杜拉罕 贾璐 贾思敏 文/图)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魏颖
丨审核: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