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国土安全部22日宣布取消哈佛大学获得的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资质,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禁令,哈佛大学于次日起诉特朗普政府。哈佛的起诉,从程序和实质两方面质疑禁令的合法性。马萨诸塞州联邦地区法院当日对此禁令发出临时限制令,要求在29日举行听证会之前“维持现状”。这意味着在法院进一步裁定之前,哈佛的国际学生身份暂时不受影响。这场法律战预计将迅速推进,哈佛方面很可能会申请预备禁令,寻求在整个诉讼期间阻止政府执行该禁令。
特朗普25日要求哈佛大学提交全体国际学生的“姓名与国籍”信息,同时他要求这所常春藤盟校停止向政府申请资助。由此,白宫与哈佛的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

5月23日,学生走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哈佛大学校园内。新华社发
特朗普:施压与限制
特朗普政府在这场博弈中,正酝酿采取多种手段来应对哈佛的挑战。首先是财政施压。特朗普政府已于今年4月冻结了对该校总额为22亿美元的多年期拨款,以及6000万美元的多年期合同款项,还威胁取消哈佛等院校享有的免税优惠待遇。
其次是移民与签证手段。特朗普政府可以通过掌控签证发放和出入境管理来进一步收紧对哈佛的限制。例如,可能会拒绝向已获哈佛录取通知的外国学生签发F-1签证,即便这些学生各方面符合常规签证条件。对于已经在哈佛就读的国际学生,移民部门可能通过拖延甚至拒绝为其办理签证续签和入境许可来制造障碍。由于签证发放属于行政裁量范畴,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制造“看不见的壁垒”,从而达到限制国际学生流动的目的。
此外,司法手段也是特朗普团队反击的重要一环。司法部将全力为政府政策辩护,预计会在法庭上以国家利益、安全考量等理由为禁令正名。如果哈佛在联邦地区法院胜诉,司法部几乎可以肯定会上诉至联邦巡回法院,甚至不惜请求最高法院紧急介入。通过不断上诉等法律程序,特朗普政府有望拖延禁令解除的时间。特朗普奉行的策略是“先实施,后应诉”:即便明知政策可能违法,也要先推行,再通过法律程序尽可能延续政策的影响。
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果司法最终判决不利于特朗普政府,总统是否可能铤而走险,拒绝执行法院的裁决?目前来看,特朗普政府在某些案例中已经表现出对司法命令的抗拒迹象。但总体而言,大多数观察者认为特朗普最终不太可能公然无视最高法院的明确裁决,因为那将立即招致国会的强烈反弹并引发公共信任危机。不过,在最终裁决前,特朗普团队极有可能动用行政拖延、技术性修改等方式以实现政治目的。在这场拉锯战中,美国司法体系的权威将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这是5月23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哈佛大学校园内拍摄的哈佛大学创始人约翰·哈佛的雕塑。 新华社发
哈佛:坚持还是妥协
面对特朗普政府咄咄逼人的攻势,哈佛大学是否会选择妥协退让,这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迄今为止,哈佛方面在公开场合的立场依然十分强硬。然而,有迹象表明,哈佛也在为可能出现的妥协作准备。据悉,哈佛各学院负责人已向受影响的学生发送邮件,表示校方正在“积极起草回应方案”,并计划与美国政府进行协商谈判。这暗示哈佛并非一味对抗,而是在探索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哈佛可能考虑的妥协举措,包括有限度地满足政府的某些要求。例如,为打消政府对校园安全的忧虑,哈佛或许愿意加强对校内敏感活动的管理,并配合提供部分不涉及隐私的数据。当然,妥协的底线也是明确的:如果政府提出过分要求,比如要求哈佛在72小时内交出过去5年所有外国学生参与抗议活动的影像记录等大量敏感资料,哈佛几乎不可能同意。
更重要的是,哈佛一旦让步,可能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削弱全美高校抵御政治干预的能力。因此,多数分析人士认为,哈佛公开妥协的可能性很低。相反,哈佛极有可能选择与其他盟校联手,通过法律和政治途径周旋到底,以捍卫大学自治。一位熟悉哈佛管理层动向的观察人士指出,除非政府作出重大让步(比如主动撤销禁令),否则哈佛不太可能在核心原则上退步。
无论哈佛最终采取何种策略,这一事件都暴露出美国高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压力。这种高压政策令全美高校几乎噤若寒蝉。国土安全部长诺姆公开警告称,此次对哈佛的行动是给所有大学的一个“警示”,并敦促其他学校“赶紧规矩行事”。换言之,任何被视为违背政府意志的大学都可能步哈佛的后尘。鉴于联邦政府掌控着庞大的教育和科研经费,以及对学生签证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美国各高校不得不重新评估自身处境。
特朗普政府收紧留学生政策的举措,可能无意间向世界其他国家分流留学生资源。总体而言,特朗普与哈佛围绕国际学生展开的这场冲突,其影响将超越一时一事。美国能否保持其学术超级大国的地位,将取决于其能从这场危机中吸取何种教训,并作出怎样的调整。特朗普向哈佛开火,这不仅是在攻击一所大学,更是在挑战美国数十年来苦心经营的软实力根基。这场交锋的前景如何,值得各界持续观察和深思。
(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