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特殊历史节点,日德军事走近引更多审视

2025-09-01 07:48:00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8月18日,日本外相岩屋毅在东京与来访的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举行首次战略对话,就两国通过防卫装备和技术合作推进“安全保障领域的协作”达成一致。这是近年来东京与柏林在军事领域合作不断增强的最新案例。对于这一趋势,不少国际媒体关注到两国的历史经历以及当前国际局势的变动。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特殊历史节点,日德的动向不得不引起更多审视。

2020年是转折点?

“德国扩大与日本军事合作”“日本和德国签订军事合作条约”“不能再浪费时间了:德国旨在加强与日本的国防工业联系”……近年来,这样的新闻报道不时出现在各国新闻网站上,显示出柏林与东京在军事领域不断走近。

据“德国之声”、日本共同社等媒体的报道,2021年3月,德日签署了《情报保护协定》。根据该协定,德日可以相互提供安全保障领域的机密情报。这一年的4月,两国举行外长和防长视频会议,这是柏林和东京首次举行“2+2”会谈。2021年11月,德国“巴伐利亚”号护卫舰与日本海上自卫队一同在日本关东以南的太平洋上实施了联合训练,之后停靠在东京港口。这是德军舰艇时隔大约20年再次在日本港口停靠。日本时任防卫相岸信夫登上该舰考察后称,将以此次事件为立足点,进一步发展日德防务合作。德国联邦国防军总监佐恩强调,今后德军将通过与日军的联合训练,加强与日本自卫队的合作。大约一个月后,“巴伐利亚”号驶入南海,这是近20年来首次有德国军舰驶入南海。

2022年,德国总统、总理、外长等政要对日本进行访问,其中时任德国总理朔尔茨和外长贝尔伯克对东京的访问是他们上任后的首次亚洲之行。2023年3月,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到访东京,与时任日本防卫相滨田靖一举行会谈,就两国在防卫装备和技术方面加强合作的方针达成一致。有媒体称,皮斯托里乌斯是16年来首位访问日本的德国防长。

2024年1月,德日签署《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该协定旨在促进物资和后勤支持,便利双方共同训练,深化防务领域合作。约4个月后,皮斯托里乌斯透露,德国陆军部队最快将于2025年访问日本,与日本陆上自卫队实施联合军演。这将是两国陆军自二战之后的首次正式联合演练。

东京大学教授森井裕一去年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文称,虽然日本和德国有很多共同点,但是由于地理距离遥远,两国以往在政治和安保领域的合作为数不多。然而,近年来,东京和柏林在政治、安保方面,关系骤然变得十分紧密。据“德国之声”日前报道,德日在安全问题上的密切合作可以追溯到它们2021年签署的《情报保护协定》,之后德国军舰不定期访问日本港口,德国的“台风”战斗机还被部署在日本军事基地。两国军工企业的合作也在加强:德国最大的军工企业莱茵金属公司近期开始测试几辆为日本客户制造的无人驾驶地面战车,而一家日本公司正在为德国参与研制的“金牛座”巡航导弹研发火箭推进装置。德国驻日本大使馆最近来了一名新的国防技术武官,专门负责军备和采购。

美联社等媒体则表示,德国2020年通过的印太政策指导方针,才是柏林加强对日军事合作的起点。美国“外交学者”网站2022年发表题为《德国悄悄与日本增强关系》的文章,通过一个对比展现德日关系是如何变化的。文章称,在德国2020年通过的长达68页的印太政策指导方针中,“中国”一词出现了62次,而“日本”一词只出现了28次。然而,在两年后发布的《德国联邦政府2022年印太政策指导方针实施进展报告》中,“中国”在11页的文件中只出现了两次,而“日本”被提及了10次。德日两国在数字化转型、联合军演、高层互访等各个领域的合作进展都被记录在该文件中。“外交学者”网站认为,德日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包括高层交流的增加以及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互作跳板,各有算计

其实,日本与德国在二战后就开始紧密合作,不过重点放在经济上。几十年来,德国西部城市杜塞尔多夫一直被称为“日本城”。《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前两年参加了当地旅游部门组织的“杜塞尔多夫的小东京”之旅。据导游讲,该地拥有欧洲第三大日本社区,大约500家日本公司和1.5万名日本人在该市及周边地区经营和生活。柏林、波恩等德国多个城市还有樱花街。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德日两国在政治、外交理念上有相似的地方,也有类似的历史经历,而当前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地缘政治矛盾与冲突的加剧,成为推动双方加强合作的动因。崔洪建进一步解释说,德国近年来致力于在亚太地区推行“平衡外交”,试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转而寻求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地区国家建立更为多元且紧密的合作关系。日德关系走近还有一个因素,即美国战略给西方阵营带来的不确定性。过去,两国分别服务于美国的地区战略,日本可能是美国在亚太的棋子,德国和北约是美国在欧洲的战略棋子,两国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不过,如今美国在这方面的意愿下降,促使德日加强合作,以应对美国的不确定性。

据美国“外交学者”网站分析,德日两国之所以在军事领域不断走近,与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政策有关。在安倍二次上台后,日本试图将欧洲和东亚的安全联系在一起,以使欧洲国家更加关注日本。岸田文雄上台后,也实施了类似政策。他2022年4月对朔尔茨说,欧洲的安全与印太地区的安全“密不可分”。3个月后,德国外长发表声明称,德国在印太地区可以“百分之百依靠日本”,因为东京在俄乌冲突上的立场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德国国内此前对基于价值观的外交较为看重。绿党曾是上届德国政府执政党,该党强烈支持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外交政策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德日在军事防务安全领域加强合作,是因为两国都试图摆脱二战战败国身份标签、恢复大国地位。德国在亚太的活动,目的在于扩大国际军事安全影响,日本则试图将德国等欧洲国家作为跳板,拓展军事力量的对外投射,进一步突破战后军事发展限制。日本也希望通过对外军事合作,助推本国防卫产业发展,试图抓住欧洲因乌克兰危机而出现的防卫产业发展机会,为开拓欧洲军贸市场铺路。此外,日本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德国则对俄罗斯威胁认知突出,双方走近也是地缘战略驱动下共同应对所谓“中俄威胁”的步骤。

历史修正主义阴魂不散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虽然日本80年前就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其国内历史修正主义阴魂不散,一些右翼力量仍在淡化乃至否认犯下的战争罪行与暴行。

据“德国之声”日前报道,总部位于东京、试图否认日本二战罪行的“史实传播协会”会长茂木弘道宣称,周边国家不会停止谈论二战历史,因为“这是用来抨击日本的有效工具”。“史实传播协会”等日本“否认主义运动”组织编造称,二战并非日本挑起的侵略战争,而是对美欧殖民亚洲的“自卫行动”。他们谎称日本帝国“解放”了被占领的国家,并否认“慰安妇”制度的强迫性。这些组织捏造说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强征的劳工是“自愿”在矿井、造船厂和工厂中工作。他们还试图把日本描绘为“外国阴谋的受害者”,强调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是“战争罪行”。

美国乔治敦大学2021年发布的报告显示,相当数量的日本保守派议员受到传播修正主义观点游说团体的影响,这些团体还与外交官合作在海外展开宣传。

1968年出生于爱媛县的米仓律(音)是日本大学教授,专攻视频新闻和媒体史。他2023年在接受日本《朝日新闻》采访时讲述了该国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的“八月新闻”现象。

米仓律分析了数十年来,日本每年8月1日到16日期间出版的报纸以及播放的1654个与二战有关的电视节目。他发现,日本的“八月新闻”叙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苦难叙事”,意在传播日本作为原子弹爆炸、空袭等事件“受害者”的战时经历,并宣扬日本士兵必须做出的“牺牲”,以“神风特攻队”为代表;第二种是“战后日本叙事”,它将战争结束的一年定义为明确划分战前和战后时期的一年,以自我评估该国战后民主取得的进展;第三种是“和平主义叙事”。在这种叙事中,日本被打造为“唯一一个在战时遭受过原子弹爆炸却承诺放弃战争的国家”。

米仓律对《朝日新闻》表示,在日本的“八月新闻”中,“苦难叙事”占了绝大多数。在这一背景下,日本的侵略、暴行、殖民统治等完全被隐藏。相反,它作为“军国主义受害者”的自我形象被凸显出来。

相较于日本,德国对二战历史进行了严肃彻底的反思,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然而,近年来,历史修正主义在德国也有所冒头。据美国《耶鲁国际研究评论》报道,德国一些政治力量试图扩大对德国历史的集体记忆,以减少对纳粹暴行的关注。他们试图用民族主义自豪感取代对纳粹大屠杀的反思和赎罪,以促进疑欧主义和以德国为中心的政策目标。该国一些地方政治力量,试图将用于纳粹大屠杀教育项目的国家资金重新分配给其他教育旅行项目,后者以庆祝德国的历史成就特别是在科学和文化方面的突破为主要目的。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德国试图在军事上恢复为“正常国家”。在这一背景下,柏林与东京的走近引发关注。

崔洪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德日的走近及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对地区和全球秩序并非好现象。围绕对二战的认知包括战后国际秩序的叙事,出现了阵营化的态势,这样的认知分裂可能削弱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此外,德日合作可能加剧亚太和欧亚地区安全局势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带来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项昊宇认为,德国与日本都是二战战败国,且制造业基础雄厚、军力发展潜力突出,它们加强军事合作带有明显的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色彩,可能破坏全球战略平衡,恐制造紧张气氛、挑动矛盾对抗,给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带来潜在冲击,值得警惕。

崔洪建强调,对于德日的走近,我们应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做出必要合理的反应:首先还是要打好对德、对日双边关系的基础,当两国都认识到对华合作有益无害时,德日合作中的所谓涉华消极因素自然就没有了立足之地;其次要对德日有所区别对待,比如两国对二战历史和战后国际秩序的认知就有差异,应当鼓励和巩固正确认知并反对和抑制错误观念和行为;最后要对两国接近过程中的一些可能的越轨行为做出及时反应,在内政不容干涉、地区事务不容胡乱插手的原则下,进行合理有力的应对。

项昊宇则表示,作为二战战败国,德日应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在军事安全领域谨言慎行,尤其是不应介入国际地缘政治冲突,避免制造阵营对抗,以实际行动维护全球和平稳定。

【环球时报驻德国、日本特约记者 昭东 王军 环球时报记者 李萌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洋】

来源:环球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