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李丹 通讯员 梁璐 文/图
5月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事在深圳博物馆拉开帷幕。由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与深圳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契斋藏印”×舞剧《天下大足》艺术跨界活动暨舞剧《天下大足》主演见面会顺利举行,吸引了近200名艺术爱好者及媒体代表到场,共同见证传统艺术与现代演绎的完美碰撞。
双馆联动:打造“剧院+博物馆”文化新范式

据悉,本次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与深圳博物馆的首次深度合作,通过“展览+演出+讲座”的立体化呈现,探索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新路径。深圳博物馆馆长黄琛在致辞中表示:从“契斋藏印”的文人雅趣,到舞剧《天下大足》的匠人史诗,是一次打破传统边界,让文物“活”起来,让艺术“走”出来的双向赋能。未来,深圳博物馆将持续搭建跨界融合平台,让文化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此次双馆合作突破了传统剧场边界,观众既能在博物馆静观篆刻艺术的精微,又能在剧场感受石刻舞剧的震撼,形成“从观展到赏剧,再到思悟”的完整文化体验链。两大深圳文化地标未来也将持续推出展览与演出的联动活动,构建城市文化体验新场景。
主演见面会:石刻无言,以舞传情

在《天下大足》主演见面会上,黄琛馆长与领衔主演孟庆旸、朱瑾慧、何仲达、郝雪瑞深度解读了这部舞剧的艺术创新与文化内涵。
黄琛馆长分享道:“大足石刻融合中原汉族文化元素,其生活化特色独具魅力。”舞剧通过小福的成长故事展现匠人精神传承,以“耙耳朵”等细节呈现川渝民俗。
孟庆旸还特别分享了塑造媚态观音的心得:“以松弛肢体传递庄严与灵动,每场演出都是一次自我净化。”

据悉,舞剧巧妙运用可旋转石窟装置与多媒体技术,将东方写意美学融入舞剧,让千年石刻艺术焕发新生。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令现场观众对即将上演的舞剧《天下大足》充满期待。
从崖壁到舞台:石刻艺术的当代演绎
据介绍,舞剧《天下大足》从生动的石窟艺术中汲取创作灵感,用舞剧唤醒沉睡的文物,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剧中对北山媚态观音、水月观音、宝顶山吹笛女、养鸡女等经典石刻形象进行了艺术还原,通过10个篇章,完整展现了从“缘起”到“不息”的叙事,诠释了“人间小满,天下大足”的创作理念。舞台上,既有展现重庆男儿刚健的开凿场景舞蹈,也有体现宋朝川渝人民生活的片段。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舞台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左右高悬风化崖壁造像,中央镜面既似崖壁又像穿越时空的窗口,在古朴光影与现代数字艺术的虚实交织中,以“照见自己,照见众生”的舞美理念,将崖壁上的历史众生与当代观众紧密相连,传递出永恒的匠心精神。

此次“契斋藏印”×舞剧《天下大足》艺术跨界活动,通过展览、舞剧、讲座、互动等多元形式的有机融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难得的艺术盛宴,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提供了新的范例。
编辑:陈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