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石头喊疼 爱需松绑——这场展览以艺术棱镜折射家庭教育温度与困境

2025-07-11 18:24: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 黄俊娴

7月4日,由杭州市教育局主办的“向阳而生——第三届杭州公望中小学美术作品双年展”在杭州富阳公望美术馆启幕。

来自123所中小学的126件参展作品,凝聚了5000余位师生、家长以画笔、毛线、影像、绳索等多元媒介共同创作的艺术实践。尤其是亲子共创板块,展览以艺术为棱镜,折射出家庭教育的温度与困境,更以教育者“静待花开”的智慧,为现代家庭关系重塑提供了新的启示。

“爱的松绑”哲学

“妈妈,石头裹这么紧,是不是就不能呼吸了?”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六小学三年级的晏同学在创作时突然发问。她与妈妈正用绳索缠绕一块石头,这是作品《绑得太紧,石头会疼》的创作现场。当晏妈妈下意识回答“别绑太紧”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正触摸到家庭教育的核心命题。

展厅中,天然石头被绳索缠绕,形成强烈的视觉隐喻。指导老师陈小艺介绍,每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都是鲜活独特的孩子;而紧密交错的绳索,则是以爱为名的规则与期待。前半段整齐地缠绕如婴儿襁褓,后半段绳索却逐渐松弛垂落。另一位三年级学生的母亲感叹,“作品里石头从被紧密缠绕到逐渐松开的过程,像极了我最近调整教育方式的心路。”塞满培训班的暑假,和勒紧的绳索何异?她将“必须”换成“你想先做什么”。这些缠绕又松开的石头,如同被重新校准的亲子关系。

这场家庭共创的艺术实践,以最朴素的石头与绳索,撬动了关于教育本质的集体反思:当我们松开紧握的手,爱的力量才真正抵达孩子的灵魂深处。

编织中生长的亲子密码

作品《交织的温暖》是来自杭州市双桥小学的孩子与父母,以粗毛线为材料,共同创作编织的一幅大型互动艺术装置。父母与孩子互相协助,传递爱与支持,通过编织不同颜色的毛线,象征家庭中每个人的独特个性与情感。作品不仅展现了亲子间的默契与合作,还通过互动性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的生命力与情感的流动,传递出人心交织的力量与温暖。不同颜色的毛线相互缠绕、编织,形成一张流动的“爱之网”。

指导老师史利嫦说:“家长与孩子共同选择毛线颜色、决定编织走向,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无数‘我想让你试试我的方式’与‘我愿意接纳你的选择’的对话。”

富阳区大源镇中心小学的《经纬织梦录》,以学校的地理坐标——东经120°、北纬30°为起点,将校服、试卷、文具等日常物品转化为诗意符号。学生在装置中写道:“老师的红勾叉是灯塔,爸妈的笑脸是港湾。” 富阳区大源镇中心小学的美术老师表示:“我们试图用艺术语言解构家校关系:教育不是单向的编织,而是经线与纬线共同托起生命的经纬。”

数字时代的情感围城与破局

在放大的手机屏幕装置里,黏土塑就的稚嫩双手高举作业本却触碰不到父母的目光;在暖色调的画框外,258幅家庭肖像正等待被时光温柔唤醒。当指尖滑动替代四目相对,当真实笑靥覆盖美颜滤镜,这两所小学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叩问数字时代的情感方程式。

杭州市丁荷小学的《亲情危机》装置如同一记警钟,伫立在展厅一角。被夸张放大的手机装置上,父母在餐桌紧盯屏幕的画面触目惊心——孩子试图举高作业本却得不到回应,黏土塑造的“手机牢笼”让观众体验被信息流围困的窒息感。指导老师薛慧敏说:“前期调研的多个家庭发现,‘在场缺席’‘无效陪伴’已成为普遍困境。作品中‘日均有效交流不足8分钟’的数据,来自真实的亲子日记。”

这件作品的深刻性在于其辩证视角,手机既能记录亲子绘画的温馨瞬间,也可能成为情感疏离的“帮凶”。一位观众表示:“我抱着女儿站在‘手机牢笼’里自拍,突然意识到镜头内外哪个才是真实的陪伴?”

与之呼应,杭州市临安区衣锦小学的作品《“家”倍有爱——被定格的258份亲情》则流淌着治愈的力量。风琴页上的258组家庭合影和速写,有孙子教爷爷比心的连拍照片,有妈妈系着围裙哼歌的速写画像。这些曾被手机静音的日常,在此刻转化成可留存的数据记忆。也提醒着每一位观者,停下脚步,多陪陪家人。

杭州市美术教研员李方看来,这场展览最珍贵的,是让美术馆成为社会实验场。5000双手共同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关于信任、沟通与尊重的教育实践。展览终将落幕,但其引发的思考永不会停歇——在技术洪流席卷的今天,教育的原点或许就藏在某个家庭共同编织毛线的午后,在孩子为父母画下的第一道弧线里,在我们选择放下手机凝视对方瞳孔的瞬间。

更多作品欣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