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暴雨和高温预警频发,绵阳进入防汛战斗状态。城区降雨有突发性、局部性和短时性等特点,容易引发积水。通过近两年的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昨夜一场大雨过后,城区防汛是否能通过“考验”?一起来看看——

6月17日下午,绵阳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23时左右,城区普降大雨,截至6月18日上午11时,迎来近12个小时的连续降雨。以往如遇类似天气,长虹大道北段圣水寺铁路桥下穿隧道容易出现积水,而在本次降雨中却没有积水,车辆双向畅通。

以往让大家忧心忡忡的“内涝点”,此次也都安然无恙。2023年以前,绵阳城区共有19处“内涝”风险点位,其中,一级风险点位1处,二级风险点位18处。通过市住建部门的治理,如今,这些点位全部从“高风险点”转换为“易积水点”,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在强降雨的天气下,这些点位的积水深度将减轻,积水时长也将缩短,不会形成内涝。

今年5月1日开始,全市开展汛前清淤工作,截至目前,已清淤管网1254公里,改造雨污合流35.13公里,筑牢了城市防洪安全防线。同时,各部门充分利用远程监测、数据采集等智慧功能,实时收集雨污水管网、智慧井盖等运行情况,以此来科学调整防汛区域点位、优化值班值守和汛情监测机制。
“在强降雨情况下,如果发现异常情况,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市辖区、园区的市政抢险部门立即赶赴现场,对现场进行及时处理。”绵阳市市政设施维护中心副主任罗俊告诉记者。

此外,市政部门在每轮强降雨天气前,都做好充分应对的准备。“收到暴雨预警信息以后,我们第一时间转发到防汛工作群,通知各市政部门组织好人员,加强设备的准备,做好该轮降雨的应对工作。”罗俊说。
(涪江观察记者 唐韬 兰建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