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群人成了谜……”10多年前,电影《后会无期》的主题曲在片尾响起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歌词来源于电影拍摄地东极岛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0多年后,越来越多有情怀的电影人转身向历史的罅隙中寻找,把这艘船、那群人的故事搬上银幕。
北纬30°13'44.42",东经122°45'31.14",浙江舟山东极岛一隅,海风拂过海面,沉重与创伤、伟大与荣耀似乎都与此时风平浪静的东极无关。而在几十米下的海底,沉睡着一艘巨船,沉船锚定了历史的方位,海底世界用波澜不惊彰显曾经的汹涌——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货船,将1800余名英军战俘从香港押往日本,货船途经东极岛海域时,被美军潜艇的鱼雷误击。在战俘们奋力破舱而出、跳海逃生后,却惨遭日军射杀。附近的中国渔民冒着枪林弹雨,划着舢板救起了300多名战俘并将其安置在岛上,用有限的粮食和草药救助。

然而,这段历史如同水下的沉船,在世间寂默已久。一年前登陆银幕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唤醒了这段尘封多年的记忆,而近期上映的电影《东极岛》再次将其拂尘抛光,用光影抓住一缕缕历史的余绪,重现了五分之四个世纪前的昨日,让观众得以在今天聆听大船无声的回响。
惨烈的牺牲、壮烈的救援、守望相助的珍贵情谊……影像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一个真相,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历史之殇、人性之光、和平之盼。下海救人,是靠海为生的渔民世代沿袭的传统与惯性;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朴素价值观,超越了空间,将舟山渔民与远渡重洋的盟军士兵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绝境中迸发的善意、果敢、勇气与团结,穿透了时间,伸出了直抵人心的触手,轻易地掀起了观众心中的情感海啸,让我们被这样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深深灼烧至今。
从《东极岛》到同期上映的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南京照相馆》,一部部献礼电影,既是意义深远的反法西斯文艺作品,站在风和日丽的今日对风雨飘摇的昨日深沉回望,给人性的璀璨与幽暗以犀利烛照;更充当了电影史官的角色,用视听语言将历史的草蛇灰线冲洗出来,带领人们抵达历史的现场,指引人诚实地面对历史。既鸣丧钟,为万千无辜平民百姓的冤魂;也颂赞歌,为舍生取义者的勇敢与坚韧、不屈与无畏;更敲警钟,在当今时代重申和平之必要与珍贵。
战争的余波不会在最后一枪响起或最后一枚炸弹落下时停止。面对历史的剖白,是遮掩还是直视,惩罚还是宽容,铭记还是忘却?这些是战时世代和战后世代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地缘冲突持续撕裂着国际秩序。一些国家任性毁约退群、无视国际规则、煽动矛盾挑拨争端;一些国家美化侵略、淡化暴行,对战后反思避而不谈,军国主义余毒不绝;一些地区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蔓延,在错误的道路上重蹈覆辙……这些无疑动摇了二战后奠定的国际秩序基础,背叛了来之不易的和平。
历史由曾经的今日写就,而今天的现实又是明天的历史。面对震荡摇摆的现实世界,如何捍卫正确的二战史观、维护战后秩序,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守护和平与发展,需要国际社会凝聚共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合作促进发展,以发展消弭裂痕。
记忆或许会褪色,但有关和平、正义、团结的箴言,将与东极岛流动的海水、翻腾的浪花一起,持续奔涌向前。
记者:朱润楠
编辑:罗欣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