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稷下谈|一声“同志”,唤起穿越时代的信任

2025-07-11 20:43:00

高温集市,人声鼎沸。一位白发老人推着轮椅,在热浪与人群中迷失了方向。焦虑与无助中,她的目光锁定了几抹“城管蓝”,一句带着颤抖的呼唤脱口而出:“同志,我迷路了!”这声“同志”,在它日常使用渐稀的今天,此刻却显得格外清晰有力。它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的不是某个具体的门,而是一份沉淀在岁月深处的、对“公家人”最质朴的信任。

“同志”,这个曾经承载着平等与共同理想称谓,在老人意识模糊、孤立无援之际,成为她下意识抓住的“救命稻草”。她唯一能清晰记起的“家”,是“中埠镇敬老院”——这声呼唤与这个寄托,无形中构筑起一道信任的桥梁,将迷途的老人与身着制服的城管队员们紧紧相连。这信任,无关职位高低,不涉利益交换,它源于一个朴素认知:穿这身衣服的,是能帮“自己人”的。

面对这声穿越时代的信任呼唤,队员们没有丝毫迟疑。搀扶、引至树荫、遮挡热浪、耐心安抚、急切联系敬老院……队长郭永刚的果断,队员何进虎的执着,众人的寸步不离,直至安全交接。他们的行动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务实的关切和流淌的汗水。这是对“同志”二字最本真的回应——用行动证明,这份源自过往的信任,并未在当下失效。他们把迷路的老人,当成了需要即刻帮助的“同志”,尽力驱散她的不安。

高温集市的一角,树荫下那抹“城管蓝”围护着老人的身影,无声诉说着信任的力量。老人呼唤“同志”,队员们理解她的“敬老院”,这份默契超越了简单的职责履行,它建立在一种被共同身份认同所唤醒的、近乎本能的互助情感之上。这一幕提醒我们,“同志”所象征的那种基于共同目标与朴素情谊的信任,始终潜藏在社会肌理之中,在危难时刻便能自然涌现。

集市喧嚣渐远,树荫下的守护却令人难忘。一声“同志”的呼唤,唤起的是一份穿越时光的信任,换来的是一次无声却坚实的守护。这守护,正是“人民城管为人民”最平实也最珍贵的实践,它让那份古老的信任,在炎炎夏日里,重新焕发出温暖的光泽。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潘赞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