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塔吊夫妻的“云端守望”

2025-08-18 11:30:00

2021年,吴凤凤与姐姐吴英在中建科工金山橘园工业园区项目的塔吊上挥汗如雨,这对“姐妹花”以巾帼之姿操纵钢铁巨臂,在烈日与孤独中筑起产城融合的新地标,被誉为“高空玫瑰”。4年后,吴凤凤的身影出现在泉州水墨观海二期项目,身旁的搭档从姐姐变为丈夫田明才。夫妻俩操控着塔吊参与建设这座商业综合体。

时间改变的是角色与高度,不变的是云端匠心的传承。昨天上午,东海的中建科工水墨观海(二期)在建工地上,田明才在高耸的塔梯上稳健攀爬。从对讲机里得知妻子吴凤凤送来矿泉水,他从160多米高的塔吊驾驶室,下到120多米高的楼面。机器轰鸣交织声中,夫妻俩一如既往地在“云端守望”。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廖培煌 林劲峰 通讯员 刘张贺薇 文/图

下班时,吴凤凤常常会来到塔吊下方,等候丈夫从塔吊上爬下来。

踏荆棘攀云端 汗水淬炼成长路

田明才46岁,妻子吴凤凤41岁,均来自湖北恩施。田明才开了20余年的塔吊机,大多在福州上班,为了一家团聚,吴凤凤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来到福州。看着丈夫在高耸的塔吊上辛勤工作,吴凤凤也想帮忙分担。“两人干活工资高一点,劲往一处使。”18年前的念头,让吴凤凤鼓起学习塔吊技术的勇气。

理论书看不懂,一遍遍问丈夫、请教老师傅。最难忘的是第一次爬塔吊。“脚下百米悬空,风一吹,塔梯好像在晃。”吴凤凤说,往下看一眼,腿肚子打战,手心全是汗。她试了三次,都在中途退下来。第四次,她深吸一口气,目光盯着前方钢架,心里默念“只看前面,不往下看”,手脚并用地爬到顶。“爬完天旋地转,下来就进医院,打了两天点滴才缓过来。”她心悸的是早年目睹的一幕:一位老师傅在闷罐般的驾驶室里操作时虚脱,脸色惨白,被抬下来,“高温是把悬在头上的剑,干这行不容易。”

早年盛夏的驾驶室,是“火焰山”。每天上班,带上两大瓶冰水,用浸湿的毛巾绑在额头降温。汗水淌进眼睛又涩又疼,抹一把,眼睛还得盯着吊钩和地面指挥。在一次次与高温、恐高、疲惫的较量中,吴凤凤凭着骨子里的倔强,闯了过来。

她不仅熟练掌握操作技术,还考取了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既能从容不迫地爬上100多米高的塔吊,也能镇定自若地指挥“庞然大物”。

云端“侠侣”共舞 默契织就同心圆

在中建科工水墨观海(二期)项目,工作环境已然改变。吴凤凤在地面指挥时,田明才的塔吊驾驶室里有空调候着。妻子吴凤凤当指挥员,田明才开塔吊,两人默契配合,一个在高空精准操控,一个在地面清晰指挥。“夫妻俩有默契,做事认真细致。”工地上,工友们对夫妻档的配合非常信任。长年累月的并肩作战,让吴凤凤和田明才的默契早已深入骨髓。有时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彼此心领神会。田明才在高空稳稳操控吊臂,将钢筋水泥精准送达;吴凤凤在地面,目光如炬,手中的信号旗就是清晰的指令。

丈夫在百米高空作业时,妻子就站在下方,通过手中的对讲机指挥作业。

结束一天紧张的高空“舞蹈”,田明才回到地面的第一件事,就是习惯性地检查两人的对讲机是否电量充足,然后稳稳地插上充电座,“耳朵和嘴巴,听声辨位。”

璀璨万家灯火 小家温暖映传承

当年,为了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夫妻俩将儿女带在身边,在工地旁租小房子,两人轮流上工,一人干活,另一人就负责照顾孩子、洗衣做饭。狭小的出租屋、轰鸣的机器声、工地扬起的尘土,构成孩子们的童年记忆。条件简陋,父母的陪伴却未缺席,“日子虽然苦,还是要尽可能给孩子多些爱和陪伴”。

时光画了一个温暖的圆。田明才夫妇的儿子,现在是项目的一名信息员,穿梭在父母熟悉的钢筋水泥间,用电脑、对讲机沟通协调,保障信息畅通,参与城市建设,也守护着父母的平安。“小时候看爸妈爬那么高,总是提心吊胆。现在能在同一个工地,看着他们每天平平安安从塔吊上下来,一起吃饭,这比什么都强。”儿子说。

女儿学习刻苦,考上大学。今年读大二的她来项目部打暑期工,她操作着电梯,透着认真劲。“爸妈很辛苦,我想攒钱读研究生,给他们减轻点负担。在这里帮忙,也能多陪陪他们。”

说起孩子,田明才夫妇漾开笑容,满是欣慰和骄傲。“我们不懂啥大道理,就告诉孩子们,做人做事得踏实。就像盖这大楼,得一层一层砖、一块一块板,扎扎实实地往上盖。只要肯干,一步一个脚印,总能成。”朴素的道理,是他们在云端之上,用二十多年的坚守,为孩子们树起的最生动的榜样。

夕阳西下,吊钩缓缓升起归位,一家四口回到工地附近的出租屋。吴凤凤麻利地炒上几个家常菜,儿子摆好碗筷,女儿用项目部发的凉茶包,给每人泡上解暑茶。简单的饭菜,家常的话语,伴着轻松的笑声,酿成了岁月中最踏实、最温暖的滋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