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张克瑶
9月10日,六部门联合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为我国汽车产业及时扫清网络“路障”。
在短视频平台上,片面评测视频连获高赞;在社交平台上,“竞品故障黑帖”层出不穷;在直播带货中,消费者权益表述含糊不清。
这些弥漫在网络中的乱象,不仅误导消费者决策,让“黑公关”“黑嘴”兴风作浪,更让车企陷入舆论攻防的内耗,严重拖累产业创新节奏,此次专项整治正是直击痛点、重构行业清朗生态的关键之举。
网络乱象已形成危害产业的“三重毒瘤”。
一是虚假宣传成为行业顽疾。个别车企或者打着第三方评测旗号的车评人,在续航里程、充电时长等方面的离谱话术,通过社交平台、短视频账号广泛传播,既侵害消费者权益,更引发行业信任危机。
二是虚假口碑操纵愈演愈烈。个别车企、公关公司雇佣水军在社交平台刷评,一方面伪造自身新车型评测记录,甚至植入软色情营销内容、恶意差评竞品车型,扰乱舆论环境,干扰消费者决策判断。
三是恶性竞争升级为网络“舆论战”。通过捏造负面话题并在网络平台扩散,“黑公关”“黑嘴”要挟车企。个别车企高管公开“拉踩”引战,将营销战场变成网络舆论角斗场,严重消耗行业创新精力。
此次整治行动构建了“全链条治理”的制度闭环。
一方面,政策直击乱象核心。针对AI生成虚假内容、“以测养商”等新型网络问题,要求平台强化生成式AI内容甄别,建立争议标签和一键辟谣功能的机制,从技术源头阻断网络乱象传播的途径。
另一方面,创新“企业自查+快速举报+精准打击”机制。通过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等网络渠道畅通线索来源,深挖背后公关公司和委托企业,形成“查处一起、震慑一片”的效应。
从专项整治到生态构建,汽车行业需要实现三重跃迁。
技术层面,应在多平台尝试推广AI监测系统,将虚假信息识别纳入车企合规考核;制度层面,可借鉴“销售周榜叫停”的成功经验,由行业协会牵头建立统一的营销宣传标准;文化层面,则需倡导“竞合共赢”理念,让车企从流量争夺转向技术攻坚。
如果能将整治成效转化为“清朗网络+合规经营”的长效机制,未来有望消除企业在舆论内卷的额外消耗,让研发投入不再被公关战分流,让车企集中精力攻克技术核心赛道,真正实现产业竞争力升级。
当网络空间回归清朗,消费信心持续提振,我国汽车行业才能真正摆脱营销内耗、迈向技术内卷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国汽车产业根基将不断稳固,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贡献中国方案。
责编:王时丹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