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麻醉科 许喆 乔辉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麻醉似乎轻而易举,不过是手术前的一针注射,让患者沉沉睡去,手术结束后自然苏醒。但实际上,麻醉背后的故事远非如此简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麻醉学的世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麻醉不过是医生手持注射器,往患者身上一扎,患者瞬间失去意识,手术结束后随着药效消退换着苏醒,整个麻醉过程就结束了。这种过于简单的认知,不仅让麻醉在大众眼中显得无足轻重,但其实,麻醉是一门高度复杂且精密的医学专业,它直接关系到患者手术中的生命安全与舒适体验,对手术能否顺利开展和进行起着决定性作用。
麻醉前的精细准备
在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术前评估,涵盖了患者既往病史、手术经历、药物过敏情况等全方位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结合患者的各种化验指标及检查结果,麻醉医生能够精准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能承受手术打击,提前预估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制定出可以减少相关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麻醉方案。比如,对于一位患有心脏病的患者,麻醉医生需要深入了解其心脏病的类型、严重程度、活动耐量以及当前的治疗方案。患病的心脏非常脆弱,不同类型的心脏疾病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精确地掌握这些关键信息,麻醉医生可以量身定制出最适宜该患者的麻醉方案及药物剂量,确保患者心脏在手术过程中能正常运作。
同时,麻醉医生还会详细告知患者一系列术前准备事项。比如患者需要在手术前6-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术前2-4小时禁水。这是因为在麻醉状态下,患者的吞咽和咳嗽反射会减弱甚至消失,如果胃里还有食物或液体,就极易发生反流误吸,导致呼吸道堵塞甚至化学性肺炎,食物残渣会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严重情况下会危及患者生命。另外,对于正在服用某些药物的患者,医生会根据药物种类和作用,指导患者术前是否需要停药。部分药物可能会与麻醉药物相互作用,影响麻醉效果或增加不良反应。
麻醉的多样诱导方式
完成术前准备后,便进入麻醉诱导阶段,这是患者从清醒到麻醉状态的关键环节,这是神奇的一幕,用“打一针”这三个字来描述这种让人瞬间失去知觉的场景,显得有些单薄。
目前,我们常见的麻醉诱导方式主要有静脉诱导和吸入诱导两种。静脉诱导是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大脑,使患者快速失去意识。这种方式起效迅速,通常在几秒到十几秒内就能让患者进入麻醉状态。静脉诱导注射适用于大多数的成人手术,注射时,患者可能会感到手臂有轻微刺痛或灼热感,随后便渐渐失去意识,进入深度睡眠。最常见的静脉麻醉是无痛胃肠镜的麻醉,很多患者在清醒之后都会问麻醉医生,胃肠镜做了吗?我是怎么睡着的?我怎么什么感觉都没有?
吸入诱导则是让患者通过呼吸面罩吸入含有麻醉气体的混合气体,如七氟烷、异氟烷等。这些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再进入血液循环,最终作用于大脑,吸入麻醉常用于儿童,因为对儿童来说,打针可能会带来恐惧和抗拒,而吸入麻醉能让他们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进入麻醉状态,随后护士会在患儿进入睡眠时建立静脉通道,麻醉医生在静脉通道内持续给入麻醉药物以维持患儿安全平稳无痛地进行手术。
无论采用哪种诱导方式,麻醉医生都会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在诱导过程中的安全。同时,还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药物剂量和注射速度,以达到最佳麻醉治理效果。
维持稳定阶段的关键使命
麻醉诱导完成后,就进入了麻醉维持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合适的麻醉深度,过浅的麻醉会让患者感受到痛苦,过深的麻醉会让患者进入深度抑制状态难以苏醒,既没有疼痛和意识,又能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是这个时间段麻醉医生的主要任务。
麻醉深度的监测与调控是此阶段的重中之重。脑电图(EEG)、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仪等设备通过分析大脑电活动,可以监测出麻醉深度,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可以反应出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一般状态。手术过程中,由于手术创伤、出血、体位改变等因素,患者的生命体征可能会出现波动,麻醉医生会时刻留意这些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以确保患者的身体机能正常运作。比如,当患者血压下降时,麻醉医生会通过调整输液速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方式提升血压;当患者心率过快或过慢时,麻醉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用药调整,确保心脏可以维持正常的工作。手术大出血的时候,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麻醉医生可以使外科医生能更安心地进行止血和操作。
苏醒时刻的精心守护
手术结束后,患者进入麻醉苏醒阶段。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进程逐渐减少麻醉药物用量,让患者的意识和身体功能逐步恢复。苏醒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部疼痛等不适反应。麻醉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给予相应处理。比如,对于恶心呕吐的患者,会给予止吐药物;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会根据疼痛程度给予适当镇痛药物。
同时,医生还会密切关注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的恢复情况,确保患者呼吸平稳、呼吸道通畅、心率和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只有当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意识完全清醒,能够自主呼吸并配合指令时,才会将患者送回病房。
麻醉背后的专业力量
从麻醉前的准备,到麻醉诱导、维持和苏醒,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麻醉医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麻醉医生不仅需要熟知各种麻醉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的药理作用、剂量和使用方法,还需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这些知识可以在手术中应对各种突发状况。麻醉医生是全科医生,因为她要熟知各个学科的知识。他们就像手术中的“隐形守护者”,在幕后默默为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雷曼誉】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