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大家说说记者有多厉害。你知道航天员吗?他们厉害不厉害?”
“厉害!”
“但如果没有记者,你们都不知道航天员飞上天又成功飞回了地球!你们说记者厉害不厉害?”
“厉害!”
“但是成为一名记者需要具备很多技能!”
国家一级播音员张继军与“花朵朵”昆明小记者们的一段对话,激发了孩子们对记者这一职业的兴趣。
5月10日,“花朵朵”昆明小记者第二期社会实践公开体验课继续走进昆明市融媒体中心。来自全市33所小学的100名学生在昆明市融媒体中心经历了一场丰富的体验之旅,收获满满的知识。

第一站
向一级播音员学出镜采访
体验开始,同学们被分成几组,跟随张继军学习出镜记者的基本功。刚开始,有孩子的脚不停晃悠,还有的将一只脚盘到椅子上,回答时声音小而弱。张继军与孩子们互动,教他们正确站立发声,练习绕口令。当小记者们回答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张继军便让大家模拟记者采访,教小记者们如何通过稳定的声音表达和端庄大方的肢体语言,获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张继军还让小记者们观察模拟受访同学的步态、声音、表达,观察同龄人的姿态。最紧张的提问环节,由于太紧张,负责采访的小记者愣住了,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小心地问:“五一去哪儿了?”“吃了什么?”“好吃吗?”回答问题的小记者也是小声作答,围观小记者提醒:“问他作业做完了没?”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起来。


张继军与小记者们的互动,引发了大家对记者职业的好奇,并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张继军与都市时报文化教育培训学校小主持人搭档主持公开体验课,更引发了小记者们对记者职业和技能的向往。

第二站
电波传情在直播间里向母亲告白
在昆明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邓娟的带领下,小记者们先后走进昆明市融媒体中心18楼广播播出区域及直播间,了解广播运行流程,并向母亲告白。

“这里是保障广播24小时安全播出的中控部门。”邓娟向孩子们介绍道。接下来,小记者们依次了解了4个广播频率展示区、录播间及中控核心区域。跳动的波形图和精密的监管系统,让大家直观感受到广播工作的严谨。

在直播间内,主播台成为互动课堂。“推子是控制声音的‘魔法开关’,波形进入这个‘舒适区’时,听众听到的音质最清晰。”随着讲解,孩子们体验了推高推子、佩戴耳机监听音乐与语音同步输出,直观感受主持人在准备节目和播出中的操作流程。

“明天就是母亲节啦!谁想通过话筒向妈妈送祝福?”主持人话音刚落,大家纷纷举起小手。在调试好话筒高度后,孩子们对着收音麦认真说道:“妈妈,我爱您!”“妈妈,您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母亲,感谢您给了我生命,带我来到这个世界。”讲话过程中,有的孩子用手比着心,有的则害羞地攥紧衣角,每一句童真告白,都通过电波实时记录。最后,全体小记者们齐声喊出“妈妈是超人”,清脆的童声与镜头前的比心动作,让直播间洋溢着温暖的节日氛围。

第三站
跟着记者了解昆明当堂完成作业
都市时报文化教育培训学校负责人朱鸿英,在教小记者们如何表达家乡昆明前,讲述了自己10多年前的一次采访经历——昆明首例H1N1输入型流感处置情况。朱鸿英讲述了自己如何通过观察、交流以及进入病区采访,获得丰富素材并完成写稿任务的过程。

小记者们从朱鸿英的讲述里,知道了当一名记者应该学会观察和思考。在朱鸿英的带领下,小记者们了解了昆明的美食美景、建筑特色,并当堂为昆明画一个符号或一幅画,为昆明写一句广告语。一名同学以“我喜欢昆明1月的山茶、2月的柳、3月的春风、4月的茶叶……”点出了喜欢昆明的理由,另一名同学则画了一幅一条“飞龙”越过高高的西山龙门的画,非常有气势。




第四站
全体合影后同学与家长不舍离开
最后一个环节是“花朵朵”昆明小记者全体合影。合影结束,不少同学与家长都不舍离开,纷纷报名参加接下来的课程,希望通过“花朵朵”昆明小记者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昆明,获得更多锻炼机会,学习更多技能。活动结束后,一名小女孩又让家长带着回到会场咨询报名事宜。


为让同学和家长们对活动有进一步了解,都市时报文化教育培训学校副主任高信炎介绍,除了体验课,“花朵朵”昆明小记者活动还会有更多有趣的课程,这些课程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以及采编拍技能,让小记者们对昆明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据悉,“花朵朵”昆明小记者活动预计5月中旬开班。报名参加昆明市融媒体中心免费体验课的同学和家长,也可以参加实践基地体验采访课程。外采前,都市时报文化教育培训学校将通知家长自愿报名。
声音
借专业平台培养孩子写作和表达能力
谈及报名参加活动的初衷,毛铖云的妈妈杨女士称,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尽管孩子对数学和编程兴趣浓厚,但考虑到写作的重要性,加之父母均有媒体从业经验,更希望孩子能通过专业平台的培训,提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表达能力。“看图说话是写作的基础,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帮他打牢根基,提高写作能力。”
毛铖云的妈妈表示,参加活动,不仅希望孩子能多交朋友,更期望孩子学会观察思考。“AI再发达,也替代不了人的独立思考。记者行业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度思考,这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
尽管家住呈贡,需要协调接送,但这位妈妈认为,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父母教与老师教,效果不同,专业的引导更能让孩子听得进去。今天没带纸笔有些遗憾,下次会让他做好记录,慢慢培养主动观察的习惯。”
以实践课激发孩子观察力与思辨能力
伍女士带着9岁的大儿子杨洪嘉和7岁的小儿子参加了活动。三年级的杨洪嘉兴奋地说道:“最开心的是学会了用直播间的话筒,还知道了当小记者要会观察、找对人提问。”活动中,他画了一碗过桥米线,写下“昆明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城市推荐语,用童真视角表达对昆明的热爱。首次走进妈妈曾工作的地方,他说:“以前只知道妈妈在报社,今天好像更懂她的工作了。”
谈及带孩子参加活动的初衷,伍女士表示,希望打破传统阅读、写作培训班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通过“理论+实践”方式培养孩子的观察与思辨能力。她认为,孩子化身“小探险家”穿梭于社区、街道,能使“社会”的概念,化作有血有肉的图景,唤醒感知力,让他们在倾听与观察中学会共情、思考。作为两个男孩的母亲,她巧妙地用“参观妈妈曾工作的地方”替代“上课”说教,激发孩子的参与主动性。“老师们用亲身经历串联知识点的方式,与传统课堂灌输不同,更适合培养批判性思维。”
曾为媒体人,伍女士更看重的“记者思维”,“不是说非要让孩子从事这个职业,而是希望孩子学会用不同的视角观察社会,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她坦言,带孩子参与活动,也是践行“成长性思维”的示范,想让孩子知道,面对新事物要勇敢尝试。此次体验,让她更加坚定“实践育人”的理念,“比起盯着作业和分数,带孩子看真实的世界,见不同的人更重要。他们不仅触摸到了广播设备,还理解了媒体如何传递价值观,这种认知,远比一堂写作课有深度。”
参加活动是对孩子特长的精准培养
海贝中英文学校五年级学生王开恩在模拟采访环节表现活跃,其母亲李女士坦言,选择报名,源于对孩子特长的精准培养。“她从小性格开朗,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李女士表示,语言表达是未来社会核心竞争力之一,无论孩子将来选择何种职业,这一能力都将成为重要支撑。
现场指导让孩子对“专业”有了具象认知
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活动的彭先生,道出多数城市家庭的焦虑:“孩子日常接触的社交场景单一,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庭,缺乏实践机会。”他表示,此次参加活动,不仅看重播音专家授课资源,更希望通过媒体环境打破孩子对陌生领域的畏惧,培养孩子的胆识。孩子们从最初紧张攥衣角到主动提问,印证了实践教育的价值。彭先生特别提到:“国家一级播音员的现场指导,让孩子对‘专业’有了具象认知。”
参加活动是对差异化教育的探索
从呈贡带着3个孩子来参加活动的刘女士表示,报名参加活动,源于对差异化教育的探索。“3个孩子的性格不同,老二性格活泼,另外两个都有点腼腆。”参加完这次活动才知道,原来记者不仅要会写,还要掌握这么多技能。活动现场,11岁的唐果果,用画笔在纸上画满了绽放的蓝花楹和山茶,这是她对昆明最清晰的印象。“妈妈说,昆明是个花很多的地方。”唐果果的表现,也让刘女士意识到,职业能力是动态拼图,害羞的孩子能逻辑缜密,活泼的孩子亦可专注创作。这场体验,让刘女士重新了解了不同职业的可能性。
特别关注“采写编评”全链条训练
在课程咨询区驻足的曹女士,最终为儿子选定了小记者课程。她的选择,折射出新一代家长的教育考量。“昆明市融媒体中心提供的采编实践平台,是普通培训机构没有的。她特别关注课程设置的“采写编评”全链条训练,认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真实场景中的表达训练更具不可替代性。
报名方式
报名电话:王老师 13888979520
报名地址:昆明市丹霞路198号昆明市新闻中心大楼都市时报文化教育培训学校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杨理锐 刘丹 黄毅
责编:高杉
编审:沙兰梅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