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土家摆手舞《舍巴舍巴》将舍巴日气氛推向高潮。
——龙山县第十届舍巴日系列评论之二
□韦丰
非遗的鼓点敲响武陵群山,文脉在现代场景中激荡。5月17日,武陵山区(湘西)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示暨龙山县第十届舍巴日盛大启幕,高规格交流会干货满满,非遗展演好戏连台,民俗体验趣味十足,文旅推介诚意满满。
这场文化盛宴,是武陵山区(湘西)多彩民族文化的鲜活写照,更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的实力秀场——从中我们看到龙山县正以坚持做细“文化保护”文章、做优“文旅融合”文章、做好“文化科技融合”文章、做实“民族团结”文章,走出一条充满文化自信的发展之路。
守根铸魂,细描文化保护工笔画。文化保护从来都是跨越时空的接力。龙山县夯实非遗传承“四梁八柱”:以“生态文化旅游兴县”战略为引领,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凝聚多方合力,推动非遗保护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作战”;培育田隆信、刘代娥等“文化IP”,让民间艺人成为传承“金字招牌”;23个非遗传习所构建“金字塔式”矩阵,国家级示范基地带动省、州、县级协同发力,实现非遗技艺薪火相传;借助科技赋能,《岩生哥的婚事》《锦鸡出山》等非遗节目走出深山、惊艳世界。龙山县让土家文化从“养在深闺”到“破圈出彩”,文化根脉在时代中蓬勃生长。
文旅交响,奏响融合发展进行曲。文旅发展,始终是地方的念兹在兹。龙山县以“舍巴日”“摆手舞大赛”等品牌活动为笔,将土家风情绘入旅游画卷,让八方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解锁消费新场景,以“人气”聚“财气”;土家族特色文创专利破土而出,省级非遗工坊星罗棋布,让千年“指尖技艺”蜕变为致富“金手指”;修缮古建筑、守护古村落,让历史文脉与现代经济共舞年轮,让斑驳砖墙成为讲述文明的“活字典”。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既让土家文化如明珠璀璨绽放,更让群众端稳“文化碗”、吃上“旅游饭”,在文化根脉中培育经济新枝,书写传承与繁荣的双赢答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家族梯玛歌表演。
科技赋能,书写古今对话新篇章。秦文化,是龙山县最为自豪的家底之一。龙山县通过加快推进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数字化改造升级项目,深挖秦文化“基因库”,让2000余年的简牍文字穿越时空,在博物馆的沉浸式场景中“活”起来、“动”起来。当秦简上的墨痕遇见数字光影,当古城墙的砖石碰撞现代科技,一切都那么触手可及。那些记载着户籍、律法、文书的秦简残片,不再是玻璃展柜里的静默符号,而是通过多媒体互动等方式,化作可触摸、可感知的文明切片,使得历史肌理在科技赋能中清晰可辨。龙山县以科技为笔,在文化长卷上书写古今对话的新篇章。
携手筑梦,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文化的每一次升华,都是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舞台之上,山水实景剧《酉水飞歌》以土家歌舞为墨,在酉水河畔铺陈民族团结的长卷;剧场之内,南剧《拼命书记》《初心》以向勤仕、张富清等典型人物为镜,照见为民初心的精神谱系;镜头之中,《二十三根麻纱》《望乡台》等红色影像,化身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龙山县用实践证明:文化是最柔软的纽带,也是最坚韧的桥梁。它让情感在歌舞中共鸣,让心灵在故事中相通,最终在各族群众心中,建起一座共享共荣的精神家园——那里有“各美其美”的斑斓色彩,更有“美美与共”的深厚寓意。
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龙山县先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土家族摆手舞之乡”等40余个国字号品牌。这份耀眼成绩单的背后,藏着龙山的“文化自信”:做细“文化保护”,让古老技艺薪火相传;做优“文旅融合”,把山水人文变成“诗和远方”;做好“文化科技融合”,让秦简古韵邂逅数字浪潮;做实“民族团结”,以文化纽带凝聚各族同心。龙山所书写的这四篇文章,笔力遒劲、回味无穷,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织、保护与发展并行的特色文化发展之路,也奏响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文化振兴之歌。